期末周闲下来的几天又打开了阿勒泰,不禁感慨好作品真是常看常新,又想到很多人评价这是一部“阿勒泰风光宣传片 ”,诟病女导演把作品高光给了男性角色,我想说这未免太浅薄。

《我的阿勒泰》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画面之美,不仅在于紧贴人与自然,还在于每个看似不起眼的人物都有自己的弧光,滕丛丛导演对于外婆改成奶奶、张凤侠“恋爱脑”争议的回应,这就不必赘述了,除此之外,剧里更有一些“看见女性”的时刻。

一是搓衣板与女性困境:

托肯想要一个搓衣板——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需求,却从来没有被正视过,不过心酸之处也正是设计巧妙之处。

阿勒泰不止是乌托邦,这个地方淳朴,同时也封建:男人们商议事情女人要自动回避,女人在丈夫死后要改嫁被家人看做丢人的事,女人身上没有钱还要承担全部洗衣做饭的家务,所以托肯洗衣需要一个“搓衣板”只能拜托男人,而她身边的男人们:巴太满眼是文秀,几次把嫂子托肯“买搓衣板”的嘱托当做耳旁风。朝戈作为追求者,无需托肯提起,他带给托肯的礼物是城里带回的护手霜。可女人劳作的双手,更需要的是搓衣板还是护手霜呢?答案不言而喻。

八集结束,故事留白,托肯得没得到搓衣板我们尚未可知,戏外的阿勒泰,她们的生活还在继续,托肯会拥有自己的搓衣板吗?只是有了搓衣板就足够吗?

我想看到这个点的观众应当和我一样,希望着有朝一日托肯得偿所愿,不必托人买,不必朝人借,自己送给自己。更希望不止托肯,千千万万困境中的女性都能如此。

二是被文秀扶正的画像:

其实第一次看剧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后面被科普才知道第一集文秀停下脚步扶正的是伍尔夫的画像,伍尔夫正是《一间自己的房间》的作者,书里讲的“不必匆忙,不必火花四溅,不必成为别人,只需要做自己”也是阿勒泰所展现的主题之一。

了解之后再看这个镜头,就像是伍尔夫的思想跨越世纪抚慰这一个有着写作梦的失意少女的心,让这剧的动人之处又添了几分。

三是另一个女人的选择:

文秀发邮件和出版社收到邮件一起并线叙述,是本剧在叙事上的一个小巧思。让观众看到后面才惊觉并非乌龙,而是设置了一组对照。回看才发现第一集讲座给到了这个女角色一扫而过的镜头,原来早早就埋下了伏笔。

她没有名字,是三个孩子的妈妈,也是一位有天分的写作者。她和文秀,一个因丈夫的反对选择放弃写作投入家庭,另一个选择坚守在自己的文字世界。这位没有名字的投稿者正像是千千万万文秀的平行命运。

在她拒绝出版社的邀约后,作家刘海波没有强求,而是用伍尔夫的“每个女人都应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表达惋惜,又与前面提到的文秀踮起脚尖扶正画像再次遥相呼应。

而阿勒泰妙就妙在不批判哪一方,也不说教式地告诉你哪一方是正确的。故事来源于生活,只是自然发展,如何评判,如何抉择,一切自在观众心中。

这部剧不仅是“风光宣传片”,阿勒泰也不仅是理想主义的乌托邦。剧情不必我过分夸耀,只是和一些披着治愈松弛的皮,内里是矫揉造作的狗血故事相比,高下立见。

“去爱,去生活,去受伤”的含义,值得每个人用心体会。



我的阿勒泰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