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我的阿勒泰》入围了戛纳电视剧节主竞赛单元。它改编自作家李娟同名散文集,由马伊琍、周依然、于适、蒋奇明等演员饰演。讲述的是生长在阿勒泰的汉族少女李文秀(周依然饰)一心在大城市追求文学梦想,却屡屡碰壁被迫回到老家于凯小卖部的母亲张凤侠(马伊琍饰)相依为命。在解释哈萨克少年巴太(于适饰)之后,文秀渐渐发现了当地之美的故事。

最近有了闲暇时间,点开了爱奇艺的一部迷你剧集《我的阿勒泰》一口气看完了8集,上头了好几天,先是被导演镜头下的景色吸引,再被编剧笔下的人物吸引。从飘洒着心灵絮语的散文集到主要依靠故事情节来推进叙事、完成表意的电视连续剧,《我的阿勒泰》用文学思维与影像表达的交织,完成了出色的跨媒介转换。

《我的阿勒泰》的编导与原著作者皆为女性,这让剧集自然地流露出回归自我的现代女性意识。当李文秀决定投身于写作时,与城市告别的她在学校楼梯上小心翼翼地扶正了女性文学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画像。这一看似普通的情节既向我们展现了两位女性跨越百年的心灵对话,也是创作者对女性个体不顾世俗约束、勇敢地做出个人选择的肯定。

滕丛丛曾表示:“剧中有很多女性角色,处于我们非常熟悉的道德困境之下。但我认为,不论男女都不要在关系中过度地奉献、牺牲。” 为了传递认同自己、尊重自己、对个人行为负责的观念,剧集深度地刻画了张凤侠与托肯这两位处于不同处境的女性角色。

如侠女一般游走于草原的张凤侠在剧中是现代独立精神的代名词,她坚韧而豁然、达观而自洽,既不干涉女儿的人生道路,也不会因为沉溺于过去的感情而舍弃新的人生体验。托肯(巴太的嫂子)则象征了在草原上生活的底层女性,她独自承担着抚育两个孩子的重任,自私冷漠的丈夫却由于酗酒冻死在寒夜中。被哈萨克传统文化层层束缚的托肯没有就此放弃人生的掌握权,她在众人的反对声中坚持带着孩子改嫁,离开草原追求自己的幸福。

在李文秀热切盼望着投稿的杂志社能给自己反馈时,镜头却看似闲笔地转向一位为了家庭放弃写作梦想的城市女人。如果说这个城市女人反映了当代许多女性的真实境遇,那么李文秀、张凤侠与托肯则用对个人信念的坚守,倔强地寻找着那间伍尔夫笔下的“自己的房间”。

春天沙依恒布拉克草原上鼓胀的帐篷,夏季牧场上喧器盛大的阿肯弹唱会,入冬后瓷实的迢迢雪路.戈壁、草原、森林、雪山、骏马和牧人。这片土地上,有绝美的风光、独特的民俗、美好的情感,也有不同的人群、利益的冲突,《我的阿勒泰》聚焦哈萨克青年巴太和汉族母女,通过“人与自然矛盾、传统婚恋与自由恋爱矛盾、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发展矛盾”探讨快速发展社会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与冲突。无论是演员阵容,制作班底,影片主旨,还是画面美学,这就是一部长电影吧!



我的阿勒泰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