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给我的感觉和我前几天刚看的电影《走走停停》很相似,它们都很生活化,很平淡,很真实,节奏很缓慢。我从中获取的乐和伤都是来自平淡生活。
以《我的阿勒泰》举例,平淡生活里的乐。
在开篇,李文秀被辞职听到了高晓亮找经理帮她要了300工资,李文秀很感动,觉得他是个好人,结果高晓亮只给了她100,这种“误以为是”的落差带来了喜剧效果。片中后部分,同样再次上演了这种“误以为是”喜剧效果。李文秀在山野里看到了巴太,巴太拿着望眼镜看,李文秀误以为巴太也看到了她,还害羞的摆弄自己的头发,然而巴太看到的踏雪(巴太心爱得马)。片中有很多类似的喜剧效果,还有恶搞式的等等,但都不显得刻意,很真实。
平淡生活里的伤。
李文秀的伤,辞职被高晓龙伤、回家被奶奶永棍子误伤、骑马被踏雪摔伤、情感上被巴太所伤…
张凤侠的伤,失去丈夫的情伤、被男朋友高晓龙背叛的情伤…
巴太的伤,被迫离开马场的伤、被父亲扇巴掌的伤、痛杀踏雪的伤(于适杀踏雪镜头变红,色彩辅助叙事,辅助于适内心伤痛的情感表达…
单独讲爱,真爱是有乐有伤的。
《我的阿勒泰》里李文秀和巴太的爱,是很纯粹的爱,没有物质利益的惨杂。滕丛丛导演把纯粹的爱具像化,生活化,融入在生活的琐事中,细节中,融入到现代文明与传统习俗中…这种纯粹的爱让我想起《牧马人》的爱情,纯粹得让人感动,羡慕…
讲一下台词。
“这深山社会,看似远离现代的文明秩序,实则有着自己的心灵约束。那种人与人相互间,人与自然之间本能的相互需求所进行的制约是有限的,却也是足够的。”道出了现代都市和深山社会之间文明秩序差异。
联想到自身,是一个24届刚毕业的大学生,那种离纯粹、纯真越来越远的感觉愈发强烈。
我跟朋友诉说了这种感觉,朋友问我为什么?我说“就是社会的复杂性、现实性让我的纯粹显得很可笑。当然也不是完全排除非功利性的社会,只不过是在现代文里秩序里,功利性、逐利性成为了主要的社会心态,现代社会到处都是逐利者,其中大部分是需要用法律来约束,来维持现代的文明秩序。所以“纯粹”、“纯真”在深山社会,才不失它原有的意义。而在这样的现代社会中,是十分可笑的,也是十分廉价的,甚至也会是他人利用的工具。我想起很久之前的一个网络热梗“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当时听到这个梗的时候不以为意,就觉得是个玩笑话,乐呵乐呵地当梗和朋友玩。现在回想起来,它里面隐藏着人生哲理。因为知道自己选择在现代都市去闯荡,去打拼,所以毕业这个阶段对“纯粹”渐行渐远的感觉愈发的强烈。
(ps:免责申明。这种感觉是很主观的,跟个人的所处环境、经历等等有关系,也没有否认纯粹的意义,也没有有意倡导社会很肮脏哦~)
最后自己总结一下。
叙事节奏很慢,娓娓道来;周依然、马伊琍、于适、蒋奇明等等演员的表演贴近生活,情感细腻,她们的讲的台词年轻化……
“很平淡,很治愈,爱情很纯粹,画面也很唯美。”这是我对《我的阿勒泰》的一句话评价。剧中台词“去爱,去生活,去受伤”,这句台词首尾呼应,实际上也是贯穿全片。这也是一句很有激励人的一句话,起码正值毕业带来的阵痛、迷茫、麻木的我来说,狠狠地喝下了这口鸡汤,很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