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不会清晰记得一部剧在哪几个节点会让我哭,但这部剧会让我记得很清楚并且有想要记下来的冲动,或许是某句台词,你突然就触电了,有些和剧情无关,一共3点:
1️⃣ 文秀去要债,没要回还惹麻烦但最后赢得了一匹骆驼,对妈妈张凤侠说:
“我虽然笨手笨脚,但我还是个有用的人对不对?”
妈妈说:“啥叫有用?李文秀,生你下来是为了让你服务别人的?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嘛,是不是。
哇。。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这句触动,我一下子飙了2滴泪,真的就2滴。
2️⃣文秀在和出版社的作家和前辈们在路边吃饭,作家问:
“你在夏牧场都经历了什么?”
文秀答:“我啊,就是去生活:去爱,去生活,去受伤,而我也伤害了别人……”
哇。。不知道有多少人懂这几个字的分量,反正我懂,不用看剧情,这句话也足以让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你,瞬间飙泪。
3️⃣最后集大家一起放烟花的时候,张凤侠的眼眶泛泪……
我好像很能共情张凤侠,她经历的她感受的,当然这里我的飙泪也不止为她一个人,更是这个草原上简单单纯而又温暖的哈萨克民族(这个飙泪应该是与剧情相关的)ps:原谅我,小年轻在此重逢戏码我都是自动忽略,和流泪无关。
再来梳理下我看这片的几点感受吧(xhs写多了,总要提炼出几点来,感觉并不符合写一篇文章的随性,但就这样吧,这年头没有个标题仿佛人都读不下去似得)
这片的初印象就是美,你在各种平台有意无意刷到看到的就是:新疆真美!当真的看了以后,它又被具象化了,连河边洗衣服,那河里金灿灿发光的水我都想知道是特效还是真实就发出金灿灿的光线,山河极美,难怪能拉动阿勒泰的旅游经济。
其二的印象就是这是部搞笑片吧,看着会让你觉得放松,语言幽默,完全不像是在看爱情片或者是风景片,托肯在这里面的人物形象非常活泼鲜明,看到一句短评:拖肯是这个剧的骨架,所有人都飘在天上,只有她是在地上生活。这点我很认同,托肯的搞笑提升了整部剧的生命力。
其三让我觉得冲动的是,看完立马想去新疆拍照了,不止拍景还有拍人,拍哈萨克民族,苏力坦有没有太帅太符合我想拍的少数民族的人物状态了!!!
再说回唯美本身。
其实飘在云端唯美的爱情,谁不艳羡,因为现实根本没有嘛!一个高大帅气、会骑马会边骑马边射箭还第一的哈萨克少年,谈琴唱歌,视野马为生命的男子(当然于适的确很符合这类男子气质),天真的喜欢上一个外来的汉族姑娘,她宁静温柔、活泼可爱、傻里傻气又无知者无畏,似乎冲破传统的规训,整对人物的设定就还是很梦幻,说白了这类片子的目的就是满足人类自始至终得不到的纯洁爱情嘛,至于现实,别傻了,醒醒吧,爱做梦的少女们!这类剧情我想统称为爱情的「杜冷丁」,止痛舒服可以,别当真!
以前这句话可能对我来说也只停留在字面意思,我最近听播客多了,对这类剧情有点过敏,我好像更容易抽离出以前那种「傻傻天真」的第一女主视角,以影视剧工业的角度去分析它,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傻白甜仍旧是国产剧的底层基调,因为它就和你卖一个商品做一个内容是一样的,有市场才有生产,它背后代表的是经济、是市场、是销售营销,售货和售卖「唯美爱情」,本质上是一套东西。
如果把人的精神需求也看作是一种商品,就不难理解影视剧的存在了,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畅销片和奥斯卡获奖影片同时存在了,好的精神需求的贩卖,它是长久在你内心沉淀的东西,而不是一次短暂的多巴胺释放(至少我个人这么认为)。
当然啦,如果这片只谈唯美的爱情和画面是很表面的,李娟构建的阿勒泰是厚重的,尽管我还没有看过书,但我大概能猜到她会讲什么,要讲好一个地方一定和在这个地方生长的人和历史相关,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片的几个女性人物还是立的非常丰满,虽然有些商业讨巧,例如李文秀,但有些也挺不同,例如我喜欢的张凤侠和托肯:
张凤侠很没有典型母亲的刻板印象,她看上去更像是李文秀的朋友,而不是她妈妈。睡的床塌了只要不影响她睡觉,女儿自己解决;她一个人跑到深山老林的夏牧场开小杂货铺,可能是为了经过仙女湾把丈夫的骨灰留下,也可能她本身文艺的气质就属于这片大地;在女儿谈恋爱的时候也感受着自己的孤单寂寞冷,森林深处捡到一男子就当是爱情了,被骗后又重新捡起自己的人生。
我羡慕张凤侠的人生,表面理性豁达实用主义,实则感性文艺理想主义,正直,真诚善良,执着又渴望被爱,孤独但又内心强大,对待生活的磨难又很有智慧, 我相信这样的女性人物,是不怕任何风雨的,她内心足够厚重,对生活又充满热情。她遇到不对的人,早晚会知道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世界斗转星移,只有她,一直不曾改变。
我想我很能从张凤侠的人生找到一些,些许自己的影子,才这么能与她共情吧。
再来说托肯,我特意看了下演员表,是哈萨克族人,但后来才知道原来她是戏剧学院的学生,她身上浑然天成的哈萨克族人讲半身不熟又好笑的汉语,怎么那么像我遇见的少数民族说话时的样子呢,她带头巾的样子真的是那副世界名画《戴珍珠耳环的女孩》,她唠叨好笑又很有自我的女性思想,对爱慕她的男人开玩笑说带了两个拖油瓶会因此生气,也会对传统的公公发出想要改嫁带娃的抵抗请求,也有对文秀说你妈妈是坏人的小家子气。
从成家到丧夫,从改嫁到成为文秀的朋友,我都在感叹:她好意思,是个很有生命力的人!
最后说说文秀,是,她身上的文艺气质,我一点也不少,我也喜欢写作,但她的莽撞和傻有点过头,前后矛盾,在乌鲁木齐她可以任人欺负,忍气吞声,而到夏牧场,她就可以对传统观念的族人当面叫嚣,这很不自洽,当然啦一个19岁还不知道未来是什么的少女,性格当然可能是多变的,比起张凤侠来,她的确更勇敢,敢于与恶势力斗争,这也许就是验证了另一句古话:无知者无畏。
从张凤侠、托肯到文秀,女性人物的力量越来越在如今影视剧中重视起来,因为当代女性地位崛起了,从市场角度来说,这三位的确代表了这个时代下女性的不同面貌,女性话题之所以这么受重视,不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能发声和代表的女性越来越多了么,不管是外婆为什么改成了奶奶,还是以巴太为主的男权视角,都是一种社会探讨,无可厚非。
其实还有些哈萨克人的缩影也是我对此片的印象,就不详述了,看片或看书都能收获这种细节和完整度上的满足感。
看片的过程一直在想这本书《额尔古纳河右岸》,因为我实在觉得太像了,表面上讲的是不同的故事,但我认为本质上是一个故事,就是游牧民族与现代文明社会下的冲突,画面拍的也和我当时看书想象的画面极为相似,也有桦树皮、 也有弹琴唱歌跳舞(不知道是不是冬不拉)、也有把头颅挂在树上纪念,最相似的就是他们都舍不得离开游牧/打猎生活,但又因为文明的进步而不得不离开和顺从。
阿勒泰中,苏力坦说:“我喜欢的生活一样样地消失了,这个世界一定要这样发展吗?”
额尔古纳里,鄂温克族的主角,也离不开狩猎的森林,所有人都下山,只有她还留在那片记忆里。
但我仍旧在想,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要以怎样的姿态迎接?包括现在的AI,现在的自动驾驶,都在改变人类熟悉了几十年的生活状态,我想起文秀在劝苏力坦时说的那段话:
可是传统不是一直都是那样的,你非要固守传统,非要走仙女湾小道,非要做猎人,但是一百年前,没有仙女湾小道,两百年前也没有猎枪 。
所有传统还有文明都是世界变革中,人类一点点摸索出来的,没有什么是一尘不变的。
只有一直变化才是不变的,现在这个时代,又是一个变化适应新的时代,调整生活才是正经嘛 固守旧的传统不见得都是对的 。
这段话我有很深的反思,我看评论区有人很蔑视这段认为是瞎扯,不好说这是不是瞎扯。
但难道旧的一定都是不好的么,旧的一定都得淘汰吗?旧的一定都是需要扔掉和废弃的吗?对此我也有很大的困惑。站在现在这个时代去看少数民族,当然觉得他们的生活很辛苦很原始,而站在未来,AI人或许也会觉得现在的人类很辛苦,样样都要靠自己,到底哪一种生活才是好的呢?技术的进步就意味着人类的进步吗?看星星、睡毡房,围着火堆载歌载舞,四季迁徙只为了牛羊鹿的生态平衡,真的就比夜晚五光十色、灯红酒绿,把牛羊鹿圈起来,把人类圈起来载歌载舞、睡钢筋水泥有屋顶的高级住宅楼就更糟糕更落后吗?
对此,我没有答案,这大概也是这2部作品,想表达厚重的地方吧。
有个影评因为很了解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和她的其他几本书,就对这部影视剧评价很低,很失望,我觉得能理解她,可能我看了书也会挺失望的,毕竟书中的世界更不被市场化所改编,更符合真实草原生活下的诗意,而不只停留在画面唯美的诗意。
但,凡事我们总可以换个视角,如果我们不带着较高的期待,或者较厚重的人文背景,纯纯看一部「杜冷丁」式的旅游爱情片,其实导演给我们拍出了一个美好的田园世界:当辛苦变成浪漫、当少数民族的粗粝与原始变成了诗与远方,当书里的单恋变成了一段青涩美好的爱情,梦,总是要做一做的,女导演擅长拍浪漫,就连放烟花时的画面、澡堂洗澡的画面都能看出女性导演的审美与用心。
所以鉴于通常看完书去看影视剧会失望的原则,我通常都不会先看书(尽管我看书也少),把最好的总要留在最后看。
套用剧里的一句台词,我想作为结尾吧(太晚了,脑子输出不了东西,写不下去了):
这深山里的社会,看似远离现代的文明秩序,实则有着自己的心灵约束。
那种人与人相互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本能的相互需求所进行的制约是有限的,却也是足够的。
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你可以不赞同他们,但是你不可以居高临下地改变他们!
你可以不赞同他们,但是你不可以居高临下地改变他们!我非常喜欢这句话。